質量管控的經(jīng)典工具--卡諾模型!
在六西格瑪中,傾聽、分析、理解顧客的需求 (voice of customer)是非常重要的,而Kano模型就是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關鍵的工具之一。
而筆者覺得更為重要的是,Kano模型不僅僅是質量領域的重要工具,更可作為我們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它的潛力被大大地掩蓋了!
日本質量管理大師狩野紀昭(Noriaki Kano)教授基于對質量管控層次的研究于1984年發(fā)展出了管理中普遍運用的卡諾模式(Kano Model)??ㄖZ模式現(xiàn)在也被吸收成為質量功能能展開(QFD)的一個重要工具。
那么我們來看看卡諾模式是怎樣發(fā)展出來的,以及狩野紀昭教授如何解釋他的這個著名的卡諾模式(Kano Model)。
狩野紀昭教授將質量管控歸結為三個不同的層次:
● 最低的層次是質量控制(Quality control),這個層次中講究產(chǎn)品符合規(guī)范;
● 第二個層次是質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這個層次講求顧客滿意;
● 最高層次是創(chuàng)造魅力質量(Attractive quality creation ),這個層次是希望創(chuàng)造顧客所意想不到的質量,達到顧客喜悅。
狩野教授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來說明這三個不同的層次。
他舉例說,一個管理者,他可能有三個不同層次的部屬:
第一個層次的部屬:執(zhí)行所負責的工作,達到最起碼的要求;
第二個層次的部屬:可以依照上司指示的方向達成任務;
第三個層次的部屬:經(jīng)由觀察上司的日常作為,即可以做到滿足上司的潛在要求。
這不,質量管控的層次理論還可發(fā)展成為員工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階梯理論呢!
針對第三個層次的質量創(chuàng)造,狩野教授發(fā)展出了管理界倍加推崇的卡諾模式(Kano model)。狩野引申二因子理論,采用二維模式來認知質量,即從顧客的主觀感受與產(chǎn)品滿足要求的客觀充分性兩個維度來認知質量,這種對質量認知的模式就是卡諾模式(Kano Model),其圖示表述如下:
卡諾模式(Kano Model)中將質量要素分為四類:
第一類:無價值質量( Indifferent quality )(直譯為“無差異質量”,但翻譯為“無價值質量”更妥,就是說這種質量無論有多好,顧客基本不關心,這種質量對顧客來說“沒有價值”,不影響顧客的主觀感受,對顧客滿意度沒有貢獻)
第二類:魅力質量( Attractive quality )
第三類:一維質量( One-dimensional quality )
第四類:必要的質量( Must-be quality )
為了形象地理解這四類質量,狩野教授常以“瑪麗與約翰的愛情故事”來闡釋它們:
瑪麗與約翰比鄰而居,兩小無猜,小時候沒有愛情意識,因而彼此之間僅是玩伴而已,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覺(這是愛情的“無價值質量”)。
光陰似箭,二人已到了十七、八歲的青春期了,忽然彼此相悅,迸發(fā)出愛的火花,只要看到對方就非常高興(這是愛情的“魅力質量”)。
終于,瑪麗與約翰結婚了,在有瑪麗陪同并幫忙處理家務的時候,約翰就覺得很幸福,當瑪麗不在或不愿幫忙處理家務的時候,約翰就顯得不高興了(這是愛情的“一維質量”)。
當日子一天一天的過,約翰已經(jīng)漸漸習慣于瑪麗的存在,瑪麗表現(xiàn)得再好,約翰感覺這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沒什么稀奇,但當瑪麗表現(xiàn)不好時,約翰的大男子主義作祟,他會感覺非常光火(這是愛情的“必要質量”)。
講真,看到這里,有沒有覺得,喬布斯對產(chǎn)品設計的理解,已經(jīng)將Kano模型運用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