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品質不是檢驗出來的,品質也不是生產出來的,甚至品質也不是設計出來的,品質更不僅僅靠管理出來的,品質最終要靠習慣出來。這些都對那么到底對產品品質的管理關鍵點到底是什么?
一. 我們的迷失:
曾幾何時,我們認為是技術??杀姸嗝駹I企業(yè)大量引進技術和類端設備,可依舊無法得心應手??僧斘覀儼鸭夹g與手藝混為一談時,導致非常多的技工恃才自傲。比如某些企業(yè)如螺絲廠的機臺機長工資會比廠長都要高,因為只有他才能把機臺調好。連老板都要給他陪著笑臉,這樣的狀況還出現在射出機臺,沖壓機臺,熱熔機臺,印刷機臺,噴漆線,只要是要靠經驗來調試的工藝就會有少了誰誰地球就不能轉的尷尬一面。直到現在自動化,智能化的發(fā)展,電腦程式慢慢地改變了非常多的經驗主義。讓很多無法量化的經驗變得可沉淀可復制,也是我們對數字化管理越來越癡迷。
可是當自動化,數字化大行其道時。我們又忽略了一點,我們錯誤的認為自動化天生就會把事情做對。我們忘記了自動化的程序和各種參數設定也是要靠人來定義的,如果設定的人沒有經過驗證或確認自動化也只是一種理論上的高效率。
二. 自動化還需要品質管理嗎?
隨著自動化,信息化的大量的應用和推廣。我們見證的自動化數字化的強大,如自動CCD可以自動檢驗錯漏混。自動掃描量測機可以自動批量的檢驗尺寸甚至是變形度,越來越多的自動檢驗或過程穩(wěn)定的生產工藝對人工檢驗的需求越來越少。大量的黑燈工廠實現了無人化生產,全制程自動化。零件從投入進入,成品從產出流出。這不僅引發(fā)了太多人的聯想和推測,品質管理將被自動化數字化淘汰。最終的目標就是干掉品管等等,似乎傳統(tǒng)品管檢驗稽核已經走到了盡頭。
大家提出了一個疑問,自動化還需要品質管理嗎?
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在自動化時代。舊的傳統(tǒng)品管100%人工檢驗,制程巡檢盯著人有沒有依據SOP作業(yè),抽檢等將會被大量減少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擁有QFD(質量功能展開),和DFMEA(設計失效模式分析)等技術的人將顧客的要求轉化為技術性要求事項,并最終將其定義為可控管的CTQ(Critical to quality 品質管控點)。并與程序員合作將其編程,最終開發(fā)出可自動化管理的語言。最終實現過程管理自動化和數字化,再通過信息技術對全程做監(jiān)控包括過程參數和產品自動檢驗的數據。然后結合SPC技術來做過程變異分析和確認,從而達到預防及提前改善及調整的目的。這也是精益的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收益的精神。
三. 產品品質管理的關鍵到底是什么?
無論科技發(fā)展到什么程度,無論數字化智能化普及到多么的大眾化。其實有一點本質和核心不會變就是產品的特性,永遠是我們要去掌握并研究透的關鍵所在。只有抓住了產品物性這個重點,我們從CTQ的角度設計檢討出有效的管控方法。所謂數字自動化只是更高效地實現它的一種手段而已。
比如說PC+ABS的塑膠物性相對比較脆,不適合高溫高壓。從預防塑膠結構較弱處開裂的角度來看。在射出參數設定時,我們應該采用相對比較長的射出周期和料溫。相對于29秒的cycle time,270的較高料溫。45秒的cycle time和255的料溫就是比較適合的。
那么,這些如果你沒有對產品的物性做深入了研究和了解。在做完DOE驗證(實驗分析)后機臺射出參數上做正確的設定,做再好的數字化及自動化管控也不會對品質有更好的幫助,因為源頭射出參數設定就好設對。而設對的前提就是要把產品材料物性掌握的非常清楚。
總結:
產品品質管理萬變不離其宗,最終就是要從產品材料的特性上著手。
而圍繞的物性而設計出來的有效管理方法才是對的方法,當然我們進一步地來研究如何防呆自動化,數字化甚至是智能化地管理這此物性(CTQ)。才能達到事半功倍,最終實現互聯網+品質的最終夢想。只要我們的堅持一切從產品物性出發(fā),數字質量就會成為企業(yè)騰飛的翅膀。
上一篇:品質管理、精益生產宣傳口號大全
下一篇:制造工廠如何做好品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