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的一個晚上,我接到一位美國教授的電話,教授是美國人,地方口音很重,半懂不懂中,我隱約聽到一個詞: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這是什么?我在管理專業(yè)成十年,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到了美國,才搞明白教授有個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項目,因為我以前的行業(yè)背景挺適合,就給我獎學金,招我來做研究助理。
還是不知道供應鏈管理是什么,就請教底特律的師兄。他說這可是美國的大熱門。在那個時候,美國一流的商學院開始單設供應鏈專業(yè),與財務、營銷、運營等傳統(tǒng)的MBA專業(yè)并駕齊驅。但在國內,供應鏈管理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一晃**年過去了。2009年,突然有一天,一個千億級企業(yè)的總監(jiān)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說他們要做供應鏈轉型,能不能幫忙?供應鏈轉型?這不就是北美這一二十年來忙的嘛!北美企業(yè)在全球尋源、外包生產,徹底改變了供應鏈的結構,要求企業(yè)的系統(tǒng)、流程和組織架構、人員建制上作出實質性的改變,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供應鏈轉型。
當時我還在硅谷一家公司全職工作,就介紹一個美國專家過去。這位專家經歷了美國航空制造業(yè)的全球尋源、外包和供應鏈轉型,后進入半導體設備行業(yè),推動一個半導體設備制造商的供應鏈轉型。對國內的這個大公司,他在方法論上幫助外包生產、搭建新的供應鏈架構,我?guī)椭鰠f調、溝通工作。就這樣,離開成十年后,我又跟國內聯系上了,介入了早期本土企業(yè)的供應鏈轉型。
大致也是在這個時間段,供應鏈管理普遍上了大型本土企業(yè)的雷達。我想這跟08年金融危機不無關系:經濟不景氣,逼得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向供應鏈管理要效益??梢哉f,供應鏈管理是典型的"生于憂患",是外在壓力下企業(yè)的理性選擇。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時光返回到1997年,作為最早重視供應鏈管理的本土企業(yè)之一,華為開始系統(tǒng)地導入IBM的集成供應鏈管理,與當時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zhàn)不無關系。再往前到80年代,供應鏈管理在美國興起,根本原因就是日本企業(yè)的競爭壓力,迫使北美企業(yè)放棄單打獨斗,推動供應鏈上各合作伙伴的通力協作。
五六年又一轉眼過去了。期間我每年去國內四五次,培訓、咨詢眾多的本土企業(yè)??蛻粝仁羌性谇|、百億級的大企業(yè),慢慢的數億規(guī)模的中小企業(yè)也越來越多,包括一個年營收5億人民幣的玻璃幕墻公司。有一天,該公司的老總說,我們其實就是個供應鏈管理公司。我有點吃驚,心想這可是建筑行業(yè),你們又是安裝玻璃幕墻,跟生產沒關系,怎么稱得上供應鏈呢?不過轉眼細想想,也對:供應鏈是匹配需求和供應的鏈條,客戶有需求,這個公司有供應,這不是供應鏈是啥?后來,這家幕墻公司進入電商領域,建成門窗、幕墻行業(yè)的第一個B2B電子商務平臺,供應鏈管理就成了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更不用提了。
像這個幕墻公司的還很多。他們大多是民營企業(yè),經歷了一二十年的爆炸式成長,規(guī)模成長到幾個億、一二十億,說大不大,但一點也不小。人工成本飆升、人民幣堅挺,成本和庫存問題日益嚴重,都促使這些中小企業(yè)向供應鏈管理要效益。就這樣,十幾年的時間,供應鏈管理從以前的無人知曉,到后來被大公司采納,再到中小企業(yè),終于成為本土企業(yè)管理詞典中的關鍵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