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把準時化生產叫做“just in time”,稍有英文基礎的人就知道,準時的英文應該是“to be on time”。在很多場合,當我問及為什么日本人用“in time”,而不用地道的英文“on time”的時候,很多人會說,這是因為日本人的英語不好。
其實情況并不是這樣的。“just in time”的含義是對準時做了更嚴格的要求。“晚”當然是不允許的,同時“早”也是不被允許的。換句話說,必須是在所要求的“那一點上”完成工作。在一個企業(yè)的整體工作上做到這一點就很不容易了。工作在每一個崗位上是一種循環(huán),在崗位之間同樣是一種配合和循環(huán)。要求這其中的每一項工作都不能“早”也不能“晚”地準時完成,實際上這就是在要求建立更科學的工作體系。同時,也為不斷完善工作體系提出了更具體、更直接的要求。
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對每一個崗位上的具體工作做徹底分析:
操作者到底在什么時候是在等待……;
操作者什么時候是在加工……;
操作者什么時候需要思考……;
操作者必須完成哪些對工作成果的檢驗……
中國企業(yè)和日本企業(yè)看待準時化生產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yè)是從時間的角度來理解準時化生產的各項要求的。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企業(yè)是從消除浪費的角度,而不是從時間的角度來思考準時化生產的。換句話說,他們認為時間也好,其他的成本也好都是方法的“影子”。在他們的邏輯中,只要你確定了一種最有效的方法之后,所需要的工具,所需要的加工時間,所消耗的原材料……等一切要素也就隨之被確定了。因此,他們認為如果你能控制好時間上的要求,就迫使相關工作人員思考更有效的方法,而當方法改善之后,就可以去除工作中不合理的部分,工作中的各種各樣的浪費就會得到大幅度的削減。
準時化生產是一種徹底消除浪費的思想和技術。所謂徹底消除浪費就是消除工作中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浪費,各個角落中的浪費,以及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浪費。
因為市場不接受成本主義,所以才有豐田生產方式的誕生。所謂成本主義,就是把自己消耗的成本加上自己期待的利潤之后,得出一個基本的售價推向市場。
制作的順序和方式將帶來成本的改變。因此,要想壓縮成本,所關注的就不是金錢而是方法。
上一篇:準時化生產,必須從班組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