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生產(chǎn)管理的根本想法
接下來將從經(jīng)營與生產(chǎn)管理的角度,來介紹關(guān)于豐田生產(chǎn)方式的根本想法。
一般企業(yè)均以“成本主義”為其經(jīng)營的基本方針,認為:
成本+利潤=售價
從而會主張“在成本上加上合適的利潤而決定售價,因此銷路不好時,就會認為可能是銷售的方法有問題,或者是產(chǎn)品沒有那個價值”。這樣的想法,一般認為是“正確的想法”之一。
但是在豐田生產(chǎn)方式中,并不認同這樣的想法:
● 售價是由市場決定的。也就是根據(jù)顧客的選擇而決定售價。在此前提下,采用了 售價-成本=利潤 的公式
● 但是大部分的公司都認同前文提到的所謂“成本主義”,例如:
● 因為油價上漲了,所以電價也必須上漲
● 因勞工成本上漲了,所以交通費率也必須上漲
● 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了,所以鋼鐵價格也必須上漲
結(jié)果,非常輕率地就漲價了。
而理應負責國家財政事物的政府部門,也會考慮輕率地漲價。例如:
● 提高郵寄價格
● 提高國營鐵路票價
大幅地漲價,或者想著更大程度地漲價,“從老百姓那里收取更多的稅費”。為什么政府不思考如何節(jié)減政府自身的經(jīng)費呢?
豐田生產(chǎn)方式認為利潤是“售價減去成本的差額”。如果售價是由消費者決定,那么就無法輕率地提升售價。鑒于此種情況,所以必須有如下的對策:
“為了要有利潤,‘唯有降低成本一條路’”。為了要確保企業(yè)的利潤,“降低成本是最優(yōu)先的考慮”。因此,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徹底地消除浪費”。
但是一般“商人的想法”則是“成本是多少”,而必須再加上多少的“利潤”,所以“售價”必須是多少。
很簡單的認為“由生產(chǎn)者決定了售價”。自然而然,為了盡可能地獲取最大利潤,就需要努力地去購入最便宜的原料。但如果根本的想法仍然是“成本+利潤=售價”的話,那么是否大都只是在做表面上的努力呢?
現(xiàn)在如果從“工業(yè)從業(yè)者的角度來思考”,由于售價是由消費者決定的,那么計算公式是“售價-成本=利潤”。
結(jié)果就是,如果要獲利的話,唯一的對策只剩下“除了降低成本之外,沒有其他方法”。也就是除了必須要有“徹底的降低成本??徹底地排除浪費之外,企業(yè)無其他生存之路”的強烈意志之外,也要如同豐田汽車一般,以嚴格的經(jīng)營態(tài)度強調(diào)“每日的改善活動,堅定不移地追求降低成本。”
實際上,豐田汽車曾有數(shù)次領(lǐng)先其他公司降低售價的記錄。
● 1952年,將120萬圓的SF 四門轎車減價10萬圓,1953年再降價15萬圓。
● 1954年Toyopet Super 減價
● 1956年Toyo-Ace分三個階段減價
● 1963年Corona減價5萬圓
● 1964年乘用車與商用車全面減價
當然這些措施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與其他汽車公司的競爭,但是經(jīng)常領(lǐng)先于其他公司降低售價,是除了“非成本主義”思想的表現(xiàn)之外,還要有徹底消除浪費的成績,才能夠讓減價的措施得以實現(xiàn)。
總之,如果企業(yè)是基于“成本主義——成本+利潤=售價”的基本想法的話,也許他們也會努力消除浪費,但是他們的態(tài)度將不會如此堅定。一個企業(yè)如果是基于“非成本主義——售價-成本=利潤”的話,因為“降低成本將成為他們產(chǎn)生利潤的唯一出路”,所以他們會想盡一切方法致力于改善現(xiàn)狀。
“公共事業(yè)”是主張成本主義的大本營,同時我們政府的財政事物不也是這樣的想法嗎?將支出的膨脹立即加諸于郵電等公共價格中,正是典型的“成本主義”的做法。但是究竟做了多少內(nèi)部合理化改善的努力呢?如果有做,為什么政府無法給大眾解釋其實際的情況呢?如果政府的財政是由“非成本主義”所支撐的話,情況又會變得如何呢?也就是說“其真正的意義是由人民的代表來決定稅收的支出比率”,如果稅收總額能夠平衡政府財政支出的話,將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政府,所謂的“節(jié)省的政府”必須采取行動以便徹底地消除浪費,如果盡了一切方法,政府所需的經(jīng)費仍然不足,那么政府不是更應該盡力地讓人民確實了解需要那筆費用的理由嗎?這不正是真正作為“公仆”的政府應有的態(tài)度嗎?
A) 豐田生產(chǎn)方式與消除浪費
豐田生產(chǎn)方式常被批評為“是一種要從干毛巾中再擰出水的方法”。它也可用另一種說法來比喻,“當干燥粉末時,不僅是要干燥附著于周圍的水分,也要干燥粉末中所含的結(jié)晶水”。
換句話說,就是要從在一般工廠中被視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中,再發(fā)現(xiàn)浪費。
“豐田生產(chǎn)方式”中,如果仔細觀察現(xiàn)場作業(yè),可以將操作員的動作分為“浪費與作業(yè)”:
① 浪費——曾反復地說過許多次,這是在作業(yè)上完全不需要的事,因此是必須立刻被消除的動作。例如:等待、堆放半成品、重復的搬運、從一手交給另一手等
② 作業(yè)——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沒有附加價值的作業(yè),第二種是增加附加價值的作業(yè)。
“沒有附加價值的作業(yè)”本來也可以被視為浪費,但是在目前的作業(yè)條件下,不得不繼續(xù)做的動作。
例如“為取得零件的走動、拆卸外購零件的包裝、操作開關(guān)等”,為了排除這些作業(yè),必須改變部分的作業(yè)條件。
“增加附加價值的作業(yè)”是指“變形、變質(zhì)、裝配”,等任何形式的加工。
“加工就是賦予價值”,也就是為了制造零件或產(chǎn)品,用手對原材料或是半成品等對象進行作業(yè),以產(chǎn)出附加價值。加工的比率越高,作業(yè)效率就越高。
例如:裝配零件、鍛造素材、沖壓鋼板、熔接、熱處理齒輪、涂裝車體等。
除此之外,在生產(chǎn)現(xiàn)場存在著其他標準作業(yè)以外的“例外動作”,例如調(diào)整一下不正常的設備或是修復工裝夾具的缺陷,又或是修理缺陷品等等。
這么一想,我們就能了解“提高附加價值的增值作業(yè)的比率”,應該遠比大家所想象的要低很多。
我曾不斷地強調(diào)說,必須要將生產(chǎn)現(xiàn)場操作員的“‘動(動作)’(沒有增加價值的作業(yè))改成‘働(工作)’(增加價值的作業(yè))”。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多么勤快地“動”,并不意味著你是在“働(工作)”。所有的人必須清楚地認知,所謂“働(工作)”是“工序有進展,事情有完成”。
所謂降低工時,是“提高增值作業(yè)比率”。大野先生強調(diào):“要以100%的增值作業(yè)為理想,并努力地達成,是我在完成豐田生產(chǎn)方式的過程中,著力最深的地方。”而這種徹底消除浪費的想法已經(jīng)徹底到所有的現(xiàn)場。這可從表3“豐田汽車所提出的改善件數(shù)”之多可見一斑。而徹底消除浪費所得到的結(jié)果顯示于表2,豐田生產(chǎn)方式的“單臺組裝工時”,從世界規(guī)模的立場來看,遙遙領(lǐng)先于美國、西德與瑞典。
B) 消除“工序與作業(yè)”的浪費
工序包括“加工、檢驗、搬運、停滯”,而只有“加工”是會提高附加價值的行為,其他如“檢驗、搬運、停滯”都被認為同浪費一樣,作業(yè)中只有‘主體作業(yè)’是可提高附加價值的行為,其他的‘準備、收拾(換模),附屬作業(yè)與各式各樣的寬放’都可被視為浪費。
但是大多數(shù)人從“工序的立場”出發(fā),認為以下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改善”:
● 如果不實施檢驗,將無法發(fā)現(xiàn)不良品而發(fā)生問題;
* 但因為檢驗很麻煩,所以如果采用“抽樣檢驗”就比較好。
● 如果不搬運,下工序?qū)o法工作,所以搬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那么我們就用堆高機來節(jié)省人力。
● 如果沒有某些程度的半成品,將無法順暢地作業(yè)。
* 那么我們采用自動倉儲系統(tǒng),而能自動存取庫存。另外為了能掌握庫存的狀況,則使用計算機來管理庫存吧!
但是,如果對上述的問題根據(jù)“著眼于問題根源”來實施改善,就會有以下的措施:
● 實施不制造缺陷的檢驗。例如在工序內(nèi)設置“防錯裝置”,因此可實現(xiàn)“檢驗工時=0,同時缺陷=0”。
● 實施工廠布置的改善,讓“搬運=0”。
● 讓各工序同步(同時做同一型號的產(chǎn)品,校對者注),“工序間停滯=0”。同時進行“單件流”,讓“批量停滯=0”。
● 更進一步地在機器上配備“偵測異常的裝置”,除了可讓故障限制于最小范圍,也可徹底地防止再度發(fā)生,因而不需要額外的庫存當作緩沖。
● 若能達到“缺陷=0”,也不需要為不良品設置緩沖用的庫存。
然而,很少人會考慮這樣的“積極改善”。
如果從“作業(yè)的角度”,一般人會思考以下的措施:
● 如果不換模,則無法進行下一個工作;
* 但換模很費時間且很麻煩,因此如果能增加批量,那么就應該可減少換模的單位工時。
● 上下料,或啟動開關(guān)很麻煩,但若不做又無法加工;
* 統(tǒng)一產(chǎn)品的方向,并將其裝入卡匣,因此可以自動裝置與卸下。
* 可以一觸即啟動的開關(guān)。
● 供給切削油、潤滑油與清除切屑很麻煩,但是又不得不做;
* 自動供給切削油、潤滑油。
* 讓切削屑自動落下。
● 供給原材料與儲放完成品很麻煩。
* 加長原材料尺寸。
* 加大儲放完成品容器的容量。
但在此情況下,也有必要根據(jù)“著眼于問題根源”實施改善,徹底地進行如下的“積極改善”:
● 采用“快速換模SMED系統(tǒng)”與“一觸換模OTED系統(tǒng)”,大幅地縮短換模時間。
● 從前道工序就開始進行“單件流”,并采用簡單、不復雜的自動裝夾,又能自動卸下完成品,依順序、不必調(diào)整方向地搬運至下一工序,在下工序也能簡單地自動裝夾。
● 關(guān)于開關(guān)的操作,機械在自動裝置完工件之后,即可立刻進行切削,因此不需要操作員操作開關(guān)。
● 采用含油軸承,因此不需要供給潤滑油。
也要考慮采用無油的切削工法?;蛘卟捎胢agic-cut(霧狀噴油,比起一般的方法對刀具有10倍的冷卻效果,另外刀具的設計與能排出切屑的能力,也可以讓刀具比一般的刀具延長30-60%的壽命。而潤滑油的消耗量為一般方式的1/10)。
或者以精密鍛造或鑄造,甚至沖壓成型來取代機械加工,以消除切屑的發(fā)生?;蛘卟捎么蝺?yōu)的方案,強制排出切屑并送至機械外,以便能容易地清理。
● 整備自動補充材料的功能,或配備“交換裝載完成品容器”的裝置,因此可以長時間地無人作業(yè)。
如果是中間工序,因其功能是連結(jié)前后工序,如果僅有極少的原材料與半成品庫存,則不需要特別的儲存裝置。
但是,一般是肯定現(xiàn)狀,認為“是的,目前的做法的確是對增加附加價值沒有貢獻,但在目前的狀況下,我們必須這么做,否則不會有進度,‘實在是沒有其他辦法’”,它們的確是惡魔。但是因為是“必要的惡魔”而加以肯定,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必要的惡魔”卻已經(jīng)積習難返,因為忘了“惡魔”,只記得“必要”,甚至認為它們是有用的作業(yè)。
C) 何謂徹底地消除浪費?
在許多工廠里,沖壓機的開關(guān)有所謂的“安全操作方式”,在沖壓的動作時,如果雙手沒有一直按著開關(guān),機器就會自動停止。即一只手一離開,機器也會瞬時停止,借助這個功能來確保安全。
對于以上的方法,豐田生產(chǎn)方式卻主張“用雙手持續(xù)地按著開關(guān)即是讓手等待”,所以認為“沖壓機是可以用單手一觸開關(guān)即可工作的設備,因此必須另外思考更好的方法”。
的確,勞工安全衛(wèi)生法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對于沖壓之類的機械,在滑塊與刀具動作的時候,必須要有防止任何身體的部位進入危險區(qū)域的措施。如果身體的任何部分侵入了危險區(qū)域,具有滑塊與刀具能夠急停止的設計,則不包含在此項規(guī)定中。”
在豐田生產(chǎn)方式中,大部分的狀況是如圖 23,一人多機或一人多任務作業(yè)。
他們所采用的方法是,沖壓機的開關(guān)是裝在鄰近的沖壓機旁,在這里可用單手一觸即動地遙控沖壓機的啟動。這么一來,即使用單手一觸即啟動沖壓機,但仍可確保安全,在多臺沖壓機的狀況下,生產(chǎn)力可提高約50%。
當然在此狀況下,第三者也有可能侵入機械的工作范圍,因此需要設置合適的防止侵入裝置。
大部分的工廠認為這樣的方法是“為了安全,不得已的方法”,相對于此,如果轉(zhuǎn)換一下想法,考慮“一直按著開關(guān)的動作是浪費”不是具有重大的意義嗎?
曾經(jīng)問過T工業(yè)公司的Sakurai課長:“你在輸送沖壓機鋼卷板材上,為什么要用毛氈滾輪為鋼板涂油呢?”
他回答道:“那是因為在深抽時需要潤滑。”
再問:“噢!是嗎?‘深抽’的確需要涂潤滑油,但為什么對要成為廢料的部分也涂油呢?”
Sakurai先生想了一會兒,答道:“因為是用毛粘滾輪涂油,所以整個板材都被涂了油,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我繼續(xù)說道:“‘沒有辦法的事’這句話就是問題,如果能認真地思考‘對將成為廢料的部分涂油就是浪費’的話,就會想到其他的涂油方法,你不這么認為嗎?”
過了一陣子,他們變更了涂油的做法,也就是對沖壓模具的上模與下模噴油,而消除了在會成為廢料的地方涂油的做法。”
這是一個在不會想到的地方,積極地發(fā)現(xiàn)了浪費的例子。
在大豐工業(yè),一位操作員進行14臺切削機器的多任務作業(yè),但需對每個工序按開關(guān)啟動機器。然后,做了以下的改善:將聯(lián)動控制機器1-7臺的開關(guān),裝在機器8的邊上,于是一觸開關(guān)可同時啟動1-7的機器。而機器8-14的開關(guān)也連結(jié)起來裝在機器1邊上,一觸即可立即啟動整組8-14的機器。
結(jié)果將以往需要35秒的周期時間,縮短至4.2秒。這個例子打破了“機器必須一臺一臺啟動”的既成想法。既成的想法已經(jīng)被打破成為“機器只要在下一個周期開始之前,啟動并完成加工就好了”。
D) “沒辦法”是不行的
豐田生產(chǎn)方式認為下面的思考方式是行不通的:
“總之,如果不這么做是不行的”;
“但,因為沒有辦法,所以行不通”。
豐田認為從現(xiàn)在沒有問題的狀況中,或認為是非常正常的狀況中,“找出浪費來改善”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觀點,“雖然那個動作不會增加附加價值,但又不得不需要,不得已?。?rdquo;而應該認為,雖然這個動作“沒有增加附加價值”,目前只能暫時接受,但是未來,一定要將其改善加以消除的堅定信念。
認為“沒有辦法”而永久妥協(xié),或是堅定地認為“最近的未來,一定要徹底的改善”,這二者之間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旦我們肯定并接受了現(xiàn)狀,就永遠不可能再改善了。
因此,不斷地從認為沒有問題的狀況中,“找出問題”的積極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先徹底理解“浪費不是用來消除的,浪費是用來被發(fā)現(xiàn)然后再消除的。”
E) 改善“加工與主體作業(yè)”
目前為止的介紹,局限于“增加附加價值的行為”:
● 工序——加工(變形、變質(zhì)、組裝與分解)
● 作業(yè)——主體作業(yè)(實際進行切削等)
主張除了應該消除“只會增加成本的行為”之外,也絕不可以忘了“加工與主體作業(yè)本身的改善”。即使它們是可以增加附加價值的行為,我們也必須思考“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增加附加價值嗎?”因此,我們需要更積極地思考,采取以下的改善措施:
● 從VE(value Engineering價值工程)與VA(value Analysis價值分析)的角度,重新思考實際的產(chǎn)品與材料。
● 例如改用了真空成型技術(shù)之后,除了防止了溢出的毛邊之外,大幅地減少了缺陷產(chǎn)品的發(fā)生,這就是“加工”方法本身的改善。
F) “5 W 1 H”與5次為什么?
在任何場合,以詢問“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來徹底“追求根本原因”,并且孜孜不倦地努力“找到真正的原因,也就是真因”。這就是豐田生產(chǎn)方式中,強調(diào)你是否可以重復五次地詢問‘為什么’的意義。
豐田生產(chǎn)方式非常強調(diào)要自問自答“5W1H”,并且透過重復地詢問5次為什么來發(fā)現(xiàn)問題,這是豐田的基本科學態(tài)度。也就是說,在豐田生產(chǎn)方式中主張“5 W是5 個Why”,如果重復了5次的為什么,那么就可能知道真正的要因,找到真正的原因之后也可能就知道應該如何做(How)。
當然,這絕對不是否認構(gòu)成現(xiàn)象本身的各個要素,
① 什么?What——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
② 由誰?Who——生產(chǎn)者
③ 如何作?How——生產(chǎn)的方法
④ 在哪里?Where——生產(chǎn)的地方、空間
⑤ 什么時候?When——生產(chǎn)的時間、時機
只是用“◇為什么?Why——根本原因”,來對以上各項要素“What, Who, How, Where, When”問“5個Why”,強調(diào)如果只是“各問一次為什么”是不行的。
但也無法否認為了要“探求根源原因”,有以下三個層次:
① X——調(diào)整聚焦
② Y——多重原因
③ Z——系列原因
我們應該明白,5次為什么提醒我們防止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在Z——探求系列原因的情況下,僅僅探求了深入一個層級的原因,不再繼續(xù)探求更深層次的原因。如果不去探究最深層次的“系列原因與措施”,就無法找到真正的原因,而我們總是傾向于接受一些簡單的改善。
“5W就是5次Why(為什么)”,這是強調(diào)徹底追求“真因”的重要性。雖然這樣的表述方式有點嚴格,但我們必須將意思表達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