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檢驗”或“質量管理”中,是否存在許多誤解或是錯覺呢?
2.3.1 判別檢驗與反饋檢驗
訪問許多公司時,我問到:“貴公司產品的質量表現(xiàn)如何呢?”所得到的答案大約是“整體不良率約為6.5%”,可看到統(tǒng)計圖表的內容如下:
· 缺陷??2.5%
· 尺寸不良??1.8%
· 偏心??0.8%
· 其它
然而,這些數(shù)據(jù)都是在最終檢驗工序所發(fā)現(xiàn)的不良,我們可稱之為“死亡證明書”,而這些狀況下的對策,大都是“更嚴格地檢驗”。結果,在生產現(xiàn)場,將檢驗員從一名增加為兩名來檢驗,這么一來發(fā)生了下列現(xiàn)象:
· 假設在增加檢驗員之前,1000 個的批量中,發(fā)現(xiàn)了100 個不良品
· 增加檢驗員之后,在嚴格的檢驗之下,第一天發(fā)現(xiàn)了80 個不良
· 第二天降低到60個
· 但是第三天,相反的卻增加到120 個。
這樣的狀況是很有可能發(fā)生的。
若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呢?”也許答案是這樣:“增加檢驗員的目的是要防止檢驗的疏忽,也就是‘防止可能將良品誤認為不良品而廢棄,或是將不良品混入良品之中的疏忽’。換句話說即使增加檢驗員可有效地‘增加檢驗的可靠度’但對‘不良率的降低’卻完全沒有效果。”
這是因為沒有這樣的基本認識所導致的,即“不良是‘加工做出來的’而‘檢驗只能發(fā)現(xiàn)不良’”。不管有多么優(yōu)秀的檢驗員,絕無可能“將發(fā)生于加工的不良,在檢驗的時候將其改變成良品。”
因此“若發(fā)現(xiàn)不良,‘必須將此不良的信息,立刻傳達給加工的工序,而加工的工序必須改善其加工方法。’這樣才有可能減少不良品。”于是前述的判別檢驗和反饋檢驗理解如下:
· 判別檢驗??判別良品或是不良品,如同死亡證明的檢驗。
· 反饋檢驗??檢驗員將不良的信息傳達給加工的部門,并且糾正其加工方法,如同健康診斷的檢查。
該質量不良的信息的傳達被稱為“檢驗的反饋功能”。“反饋功能的速度越快,可以越快地減少不良率”。
以上的想法可以歸納如下:
· 判別檢驗??為了找出不良品的檢驗
· 反饋檢驗??為了減少不良品的檢驗
超乎想象的,大部分的工廠認為判別檢驗(為了區(qū)分出良品與不良品的檢查)就是檢驗。
2.3.2 發(fā)現(xiàn)不良的檢驗與不制造不良的檢驗
在松下電器有一個包裝吸塵機的流程。他們將吸塵機、附屬配件、說明書等包裝起來,并用稱重機測量其重量,以確定是否疏漏了任何配件。但因為小零件或是說明書的重量很輕,所以還是有非常少數(shù)未能檢出,招致了客戶抱怨的事件。因此為了徹底的防止這些極其少數(shù)的客戶投訴,“他們計劃去買更靈敏的稱重機,但因價格昂貴與(投訴)發(fā)生的次數(shù)其實很少”,所以有些猶豫不決。
因此我到生產現(xiàn)場去觀察實際的狀況,并與生產技術主管清水先生有下列的討論:
“清水先生,這些做法‘在基本的想法上就錯了’”
“什么?在基本想法上就錯了...什么地方?為什么?”
“現(xiàn)在是在錯誤發(fā)生之后才進行檢驗”,因此“為什么不能不制造不良,而不用檢驗呢?”
因為他是位非常優(yōu)秀的工程師,所以他聽得懂我的意思。
“您是正確的,我將立刻改善流程”,并迅速地改善了。
兩個月后,我再度訪問該公司。
“改善之后,客戶投訴是零了”。我再到現(xiàn)場去,了解以下的流程:
· 在放置說明書的工作臺下方裝上彈簧,當取說明書時會壓下工作臺而觸動限制開關,并點亮“已放入說明書”的燈光。
· 在零件盒邊上裝設弓形彈簧。當從零件盒取出零件時,都會壓下弓形彈簧,又會觸動限制開關,并點亮“已放入零件”的燈光。
· 當“所有的零件都放進去了”之后,在接近下一工序的地方,傳送帶上有一擋板會下降,讓包裝盒可流向下一工序。
· 若忘記任一項目,警報器將會響,當包裝盒接觸到擋板時,蜂鳴器會響,滾輪傳送機將會停止。此時,立刻檢查包裝盒并糾正錯誤。
因此任何不良的包裝盒將都無法送給下一工序。
以往,是在不良發(fā)生之后,再檢查是否有不良的產品,但是現(xiàn)在,因為在本工序里裝設了能檢驗出不良動作的裝置,所以在本工序內即可修正不良。
于是,“絕對不能流出不良品”。
結果,發(fā)生了最重要的想法改變:“不是在不良發(fā)生之后再檢驗,而是能對‘不制造不良’進行檢驗”。
訪問許多客戶工廠時,我常對「安裝了許多很好的檢驗裝置」印象深刻。但經常見到最重要的基本想法“在做什么檢驗呢?”—— 也就是“他們到底是在做‘不良檢出’或是‘不制造不良’的檢驗”錯誤時,當然是無法達到預期的結果。因此,“如果沒有正確地理解檢驗的目的”,縱然有“極為優(yōu)秀的檢驗方法”、特別安裝的裝置,也無法得到有效的結果。因此清晰的認識這樣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
2.3.3 抽樣檢驗與全數(shù)檢驗
約在1951年,“以推斷統(tǒng)計學為基礎的管理方法”導入了日本,而采用“因果圖、頻次分布圖、控制圖、抽樣檢驗、實驗計劃法等”新方法,對日本的質量管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日本電氣公司的K先生首次說明這些新的質量管理方法時表示:“因為‘全數(shù)檢驗’很麻煩,而且很難正確地實施檢驗,所以推斷統(tǒng)計學是‘有學術根據(jù)的抽樣檢驗’方法,它將更為理想。”
于是我自己也相信“毫無疑問,‘抽樣檢驗’以統(tǒng)計學為基礎,所以比全數(shù)檢驗要好得多”。
但是大約在1965年,我與松下電器當時的常務董事會談時,他說:“我們公司的電視,即使是一臺,也不能有不良品。因為不論我們生產了幾十萬臺或幾百萬臺,顧客從我們這里‘只買其中的一臺而已’”。
此時,若整個生產量中有一臺不良,則“松下電器的電視有問題”的風聲將立刻傳開。這也就是我不斷地對制造現(xiàn)場叮嚀“一臺也不可以有不良”的原因。這是非常正確的想法,所以我說:“我同意你。”
突然,我注意到“誒!即使這么說,他們在工廠卻采用抽樣檢驗”。他們是否也有“抽樣檢驗時,在50萬或100萬個產品中,即使出現(xiàn)一個不良,也是在所難免。”的基本想法呢?
而且又認為“抽樣檢驗有統(tǒng)計學上的背景,所以是個非常合理的方法。但這兩個現(xiàn)象其實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我在回東京的新干線上苦苦思考著,突然有了以下的心得:“抽樣檢驗”只是“合理化了檢驗方法”絕非“合理化了質量保證”。
此后,我拼命地思考“毫不費力的全數(shù)檢驗方法”的結果,發(fā)現(xiàn)了許多以往從未想到的“全數(shù)檢驗”的方法。
因為以往我認為“‘抽樣檢驗’是具有統(tǒng)計學根據(jù)的合理方法”,所以完全未思考其他的事情。但在突然領悟到“抽樣檢驗只不過是合理化了檢驗手段”之后,眼光突然亮了起來,想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全數(shù)檢查方法”。
但是仍有許多人被“因它有統(tǒng)計學上的根據(jù)??”的假象所蒙蔽,所以堅持“抽樣檢驗是最佳方法”。我為此只能感到非常的可惜。
下一篇:零缺陷的檢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