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分析是在程序決定之后,對操作有身體細微動作進行分析,刪去無效的動作或不必要動作,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動作分析的目的:
簡化操作方法,發(fā)現(xiàn)操作人員的浪費,減輕工人疲勞,為制定標準工作法提供資料;
發(fā)現(xiàn)空閑時間,取消不必要的動作,為制定動作時間標準提供資料。
吉爾布雷斯夫婦認為:大多數(shù)工作都是由人的雙手完成,而且所有的手工活動都是由一些基本動作的組合并不斷重復。
動素:指人體不能再分割的基本動作;動素是動作劃分的基本單位,是組成動作的基本要素。
二、動素的涵義
伸手---指空手移向目的物。
伸手的起點:是從手開始朝向目的物到手抵達目的物的瞬間。
伸手動素特點:
當手朝向目的物或者某一動素完成后,手需回時發(fā)生的。
伸手途中常有予對動作伴生。
伸手常在放手動作之后,而在抓取動作之前發(fā)生。
移動(又叫搬運)---是手或身體的某一部位將物體由一個地點移至另一個地點。
移動是從手有負荷于始朝向目的地且抵達目的地點止。
移動有空間的移動、推動、拉動、滑動、拖動、旋轉等形式。
當移動途中突然停止時即為握持動素。移動途中常有予對動素伴生,一般勸按其困難程度可分為:
移動至固定??刻?。
移動至大概位置。
移到精確位置。
移動至不定位置。
抓取---利用手指或手掌充分控制物體的動作。
抓取動素是以手指環(huán)繞一物體,欲控制該物體的時刻起至物體已被充分控制的瞬間止物體已被充分控制后連續(xù)抓取不叫抓取,而稱“握持”;如果用器具來抓取時,應稱“使用”不能稱抓取。但戴手套抓取時,則為抓取,固為手套不是器具,它僅起著保護手的目的。除手之外用人體其它部位控制物體時,可稱為抓取,抓取動素常發(fā)生在伸手與移動動素之間。
定位---是指將物體擺置放于特定的位置上的動作。定位是從操作的手開始擺動,扭轉或滑動 物體至一特定的方位的時刻開始至被正確安置于特定的位置時刻為止。它常 發(fā)生于移動素之后 和放手動素之前。
定位可分為下列幾種情況:
按一定的方向定位。
數(shù)種方向定位。
任何方向定位。
裝配---是指將兩個以上的物體結合在一起的動作。裝配是從兩個物體開始接觸時刻起,至物 體完成結合的時刻止。它常發(fā)生在定位或移動動素之后,放手動素之前。裝配動素可能與其它動素復合發(fā)生,當裝配動素與定位幾乎沒有區(qū)別或難于判斷時,則將其列入定位動素。
拆卸---是將一物體分解為兩個以上的物體的動作。拆卸是從物體被握住,處于可拆狀態(tài)開始, 至物體拆開的時刻為止。與裝配動素一樣,它可能與其它動素復合發(fā)生。
按拆卸的難易程度可分為:1.松動 2.稍緊 3.很緊
使用---是利用工具或設備改變物體的動作。
使用動素是從控制工具進行工作的時刻開始至工具使用完畢的瞬間為止的動作。
使用動素可能與其它動素復合發(fā)生。
放手---放下物體的動作。
放手動素:是從手指開始離開物體的時刻至手指完全離開物體的時刻為止,它是所有動素中消耗時間最小的動素。
形式---將物體放置后再松手。在半空中讓物體自由落下。
尋找---是用眼睛或手摸索物體的動作。
尋找動素是從眼睛開始致力于尋找的時刻開始到物體巳被發(fā)現(xiàn)的時刻止。它是一種著重于生理活動的動作。物體小,操作復雜,則尋找俞費時。
選擇---是從兩個以上相類似的物體中選取其中一個的動作。
選擇動素一般發(fā)生在伸手動素和抓取動素之間,并且常與“抓取”復合發(fā)生。同“尋找一樣”,物體愈小,選擇愈費時。
檢驗---是將物體與規(guī)定的標準進行比較的動作。它是從開始檢驗或試驗物體的時刻起至物體質 量作出判斷的時刻止。檢驗的標準通常有,尺寸、數(shù)量、質量、性能、色澤等。檢驗的動作常 常使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器官。其時間長短取決于嚴格要求程度和檢驗人員的素質。
計劃---是操作者在操作中,為計劃作業(yè)方法的動作。它是一種心理活動,很難正確地觀測出 來,我們根據(jù)其表現(xiàn)外在的猶豫的時間耽擱來推斷。
計劃動素常與其它動素復合發(fā)生。
預對---是將物體按規(guī)定的方式置于正確的位置,為后繼動作做準備的動作,它很少單獨發(fā)生 ,幾乎都與其它動素復合發(fā)生,如常與移動動素復合發(fā)生,其起始與終點很難正確區(qū)分,所費時間亦難以測定。
握持---指手指與手掌連續(xù)控制物體并保持靜止狀態(tài)的動作,是從用手將物體定置于某一方位 上的時刻開始,至物體不再空置于某一方位上,而開始下一個動素的時刻為止。凡連續(xù)的抓取或移動動素中途突然停止,或為維護身體與對象物的不平衡,均可列為握持動素。
延遲---非操作者本身可以控制的等待。它是從開始等待的時刻開始,至等待結束時刻為止. 延遲的發(fā)生通常是用現(xiàn)有制造程序的需要或產生于等候機器工作,或等候人身的其他部位(如另一只手)工作。
故延---操作者本身可以控制的等待。故延通常是由于工人的工作方法錯誤,不注意或怠慢而 造成的延誤行為。
休息---Operators 過渡疲勞而停止工作,以休息為目的動作。它常常發(fā)生于一個操作周期與另 一個操作周期之間。
三、動素分類
有效動素:伸手、抓取、移動、放手、預對、使用、裝配、拆卸---這些都是完成作業(yè)所必須 的動作要素。它直接使物料發(fā)生物理和化學變化。這類動素僅僅只能設法使它的時間縮短,而難以刪除。
無效動素:尋找、選擇、定位、檢驗、計劃、延遲、故延、休息、握持------對這類動素要盡量 刪除或將之減少到最低限度。正常和合理休息是必需的,不能隨意取消。
四、動素分析
對操作者的工作中使用的各種動素,進行逐項的分析,刪去無效動素,簡化操作動素,縮短動素時間,謀求動作改進,以減輕操作者的疲勞,提高工效。
動素程序圖:
五、動作的經濟原則
動作經濟則是指實現(xiàn)動作經濟與減輕疲勞的原則,用以改善工作方法。
其重點是研究在現(xiàn)有條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科學地使用人的雙手及人身的其它部位,以最少體力、精力的消耗,獲得提高動作的效果,從而提高生產率并使工人感到身心舒適愉快。
原則一:雙手的動作應該是同時的和對稱的。
一般人習慣于左手持住工作物,以右手進行操作。其實這種操作方法是較浪費的,雖然左手的效率往往不如右手,但至少可達右手效率的80%。雙手同時動作可以減少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原則二:手的動作應以最低的等級而能得到滿意的結果為妥。
人體的動作可分為五級:
一級:手指的動作。這是級次最低,速度最快的動作。此種動作距離最短,疲勞最少。如抓取小零件、敲鍵盤。各個指頭的動作速度亦有差別,食指一般比其它的指頭為快。因此設計工具時應考慮這一點,但手指動作的力量最弱,故需力量較大的動作時,就必需考慮使用高級次的動作。
二級:手指、手腕動作,僅手指和手腕移動。
三級:手指、手腕及前臂動作,動作限制在肘以下,這一級動作通常被當作不致引起疲勞的有效動作。
四級:手指、手腕、前臂及上臂動作。
五級:手指、手腕、前臂及上臂及身體動作。
動作級次越低,所需時間越短,所耗體力越小。為此,在實際工作盡量選擇級次低的動作。
原則三:盡可能利用運動過程的動能;曲線運動較方向突變的直線運動為佳;彈道式運動較受控 制的運動輕快;動作盡可能使之有輕松的節(jié)奏。
原則四:工具、物料應置于固定的場所。
依一定次序放置于固定位置,可以幫助操作者習慣的形成,習慣一旦養(yǎng)成,能迅速養(yǎng)成自動性,操作者可以不假思考,便能順利進行工作,以最少的精力消耗而完成其操作。否則,操作者需花費精力去尋找、選擇等非生產動作。
工具和物料應該在操作者前面近處,雙手夠得到的最佳地方。
原則五:零件、物料應盡量利用用其重量墜送至工作者前面近處。重力送料方式。
原則六:應有適當照明設備,工作臺及座椅式樣及高度應使操作者保持良好的姿勢及坐立適宜。
原則七:盡量解除手的動作,而以夾具或腳踏工具代替。
原則八:可能時,應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工具合并使用。
原則九:手指分別工作時,各指負荷應按其基本能 予以分配。手柄的設計,應盡可能與接觸面大.
原則十:工具、物料應盡可能事先放在確定的工作位置上,可以減少工作中“延遲”,有利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設備利用率。
動作原則的基本思想:充分利用雙手和身體其它部位,創(chuàng)造舒適的工作條件,減輕工作人員的疲勞,提高動作效果。
動作效果的大小決定于動作單元的多少和動作的移動距離的長短。因此,應用動作經濟原則,應抓以下四個方面:
(1)兩手同時使用。
(2)減少動作單元。
(3)縮短動作移動距離。
(4)舒適的工作條件。
上一篇:日本教授談工業(yè)工程
下一篇:工業(yè)工程與精益生產的關系